上海書展|《醫學與人文交響曲》:醫生看的是病人,不是病
10%公司派發上市公司變革紅利
能見度能源行業最具穿透力的思想
地產界地產界所有你想知道的事兒
財經上下遊跨界找尋市場常識
金改實驗室金融創新靈感集散地
牛市點線面簡單專業時尚的財富平臺
科技湃讓我們走近科學
澎湃商學院品牌課外書,生活經濟學
自貿區連線自貿區第一信息和服務平臺
未來醫療智能會取代醫生嗎?“我覺得不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智能是工具,我們醫生是人。我們看的不是病,是病人。”
簡單的一句話,賦予瞭醫學特別的溫度。8月19日,由聞玉梅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彭裕文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與人文交響曲》在2017上海書展舉行新書首發式。
新書首發式。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這是一本源於大學生研討課的書
《醫學與人文交響曲》其實源於一門名曰《人文醫學導論》的研討課。2014年初,聞玉梅、彭裕文和著名哲學傢俞吾金共同為復旦大一新生開設瞭這門課,以學科交叉和整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建立醫學哲學思維和醫學道德等方面的概念。這門課不僅吸引來醫學生,也吸引瞭法學院、經濟學院、新聞學院的學生前來選課。
2015年初,《人文與醫學》網絡共享課在在線教育平臺“智慧樹網”面向全國大學生上線。這門慕課分兩部分,“視頻課”由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社科部以及附屬醫院的名師學者講述,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哲學、公共衛生、倫理學等相關交叉學科,“見面課”則由多位院士及全國著名學者擔綱主講和互動嘉賓。據悉,至2017年初課程運行4學期,選課高校就超過150所,選課學生超過3萬名,平均滿意度近97%。剛剛過去的第5學期,選課高校新增100多所,選課學生新增2萬多名。
《醫學與人文交響曲》就是精選4個學期的課程內容編著而成。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視頻課包括生命科學與醫學的發展、幹細胞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老齡化社會的人文醫學等12章節內容;第二部分包括醫學人文與名畫、神經外科與科技進步、中國式控癌等14章節內容。
“從歷史上看,醫學和人文密不可分,這是永恒的雙重奏。”聞玉梅提及,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不僅把醫學從巫術和宗教引向瞭科學,還為世人留下瞭一筆豐厚的人文醫學的財產,即充滿人文精神的、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內容包括為病人謀利益、對待病人一視同仁、保護病人隱私等等各方面。
“所以,醫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這裡要有同情,要有理解,要真正地用自己的手術刀,用同情和理解來起到手術刀起不到的作用。”聞玉梅如是說。
《醫學與人文交響曲》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重新審視醫學的目的與價值
“19世紀後期,借助於科學技術的導入,現代醫學開始高速發展。時至20世紀末,醫療技術和就醫模式完全更新,人類大多數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性疾病等得到瞭有效的控制,疾病譜轉變為慢性、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等為主。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是相信依靠技術能治愈所有疾病,還是對生命保持敬畏?是僅僅面對疾病,還是依然采取剿滅病菌的戰爭模型,選擇調理、共存的生態模式?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應當如何處置衰弱與臨終,是逢死必救,還是舒緩痛苦?”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在《醫學與人文交響曲》序言中表示,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醫學的目的與價值,調整行進的方向與策略。
這幾年,韓啟德一直在倡導敘事醫學。“為什麼應重視這個以 ‘講故事’為特色的醫療方式呢?這是因為敘事醫學告誡高科技時代的醫生們,不能隻信證據,不信直覺;隻信標準,不懂人情。無論高新技術如何發達,共情、反思的醫師情懷不能丟,共同決策是醫患和諧的基石。”
在他看來,醫學人文並非文人雅士的清談,而是對當代醫學困境的回應。面對慢病時代的挑戰,需要更新我們的醫療觀、疾苦觀、生死觀。健康中國的新國策帶來的國民生命品質與尊嚴的訴求,要求醫學界應更關註與環境、心理壓力、生活方式攸關的疾病因素,更加關註那些軀體失能、失智、生命失意並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折磨,心靈痛楚等。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勤奮是《醫學與人文交響曲》的副主編。她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自己上醫學院的第一節課,老師就問大傢為什麼學醫?“我們說做醫生啊。老師說那為什麼做醫生呢,是為瞭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失業啊。我們一直在為我們的失業而努力,我們希望將來所有疾病都可以被攻克。”
溝通減少醫患矛盾
近年來醫患矛盾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聞玉梅感慨:“醫生和病人本該是一條戰壕裡的人。”
“醫患需要溝通,溝通的目的在於減少醫患雙方的疑問。”陳勤奮在《醫患:對付疾患的同盟者》中提及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醫師有“三大法寶”,分別是語言、藥物和手術刀。也就是說醫生除瞭用內科和外科的方法治療患者,首先還需要和患者多溝通。
在陳勤奮看來,醫生在為患者診治疾病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推理和決策,這個過程醫生需要通過詢問和評估,瞭解患者的詳細病史,通過體格檢查和與診斷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推理一個綜合臨床發現和實驗室檢查的結果,與患者及其傢屬討論,理解疾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和機會,形成診療計劃。醫生還需要查閱循證醫學相關的文獻,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特點使診療計劃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要個體化地對待患者。
“為此,醫生還應瞭解患者的社會狀態、傢庭情況、經濟情況以及從減輕疼痛到最大限度延長生命的相關情況。如果醫生不能理解和運用這一點,將不能恰當地應用醫學科學,甚至最博學的醫生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聞玉梅看來,減少醫患矛盾不僅需要醫生和病患的努力,也需要社會與媒體的理解。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有一句話叫 ‘才能不如仙就不可為醫,道德不如佛也不可為醫’。我們對醫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我們對醫學院的培養也是很註意的。但如果社會上聽到瞭一兩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把所有醫務人員都看成這樣,我覺得是很危險的。”
責任編輯:梁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8D56A1183DD82246
留言列表